
1、网络账号的奥妙:购机票跟微博什么相干
红网长沙11月6日讯(滚动新闻记者 周东飞)这名“头先生”是在微博上购买的机票吗?不是。他是通过某家航空公司的APP购买的机票,原本他也在这个APP上注册了账号,但购买机票时想不起来了,于是就用了新浪微博账号来登录下单。
“头先生”所描述的这一应用场景,绝对符合大多数人的印象。有相当多的APP接入了“开放账号体系”,也就是说不用强制用户在本应用中注册,使用新浪微博、腾讯QQ、人人网等账号便可登录使用。
可惜就可惜在,这家航空公司的APP或者说购票流程中出现了BUG,简单地把微博昵称当作了用户姓名,既没有接入身份证验证系统去验证姓名与身份证号码的一致性,也没有对用户姓名进行最简单的“人肉识别”,所以才出了“头先生”的笑话。
但这一切都不是开放账号系统的毛病,相反,这个案例展示了互联网账号体系的威力。它意味着,少数几家“开放账号体系”正在成为事实上的通用网络身份证,而账号体系的征伐也早已在暗地里硝烟四起。
2、开放账号体系:让人爱恨交织
关于这个不为多数人所重视的网络账号体系,其实不存在阴谋论者的那套逻辑。只能说,它是互联网发展的必然结局。通讯和社交服务建立在“强账号”的基础之上,可以说没有账号就没有一切。比如,QQ离开了号码,新浪微博离开了账号,它们还能怎么运作,实在是想象不出。而另一些运用则具备“弱账号”乃至“无账号”的特性,比如门户网站的新闻浏览,以及搜索引擎的搜索服务。正是基于上述因缘,QQ等建立了庞大的账号体系,而百度等则与此为短板。
当身份识别已然成为一种硬需求的时候,后来的服务和应用处在后发劣势地位。用户们已经厌烦了每尝试一个应用都要填写一大堆资料的体验,谁坚持这样做,谁就只能是自决于用户。那些已经完成了数据原始积累的账号体系大户们,现在面对网络开放他们的账号体系,实在是有点雪中送炭的价值。想想看,至少挂着QQ就可以直接登录很多很多的网站、APP,这有多便捷。
便捷只是其一,其二,这些已经存在的账号都不是孤零零的身份证,而是有着互粉、朋友圈等“关系”的立体网络。直接将这些开放账号体系拿来使用,意味着不但轻便地解决了身份识别问题,还为信息的分享和活动的运营赢得了人脉圈子。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当“头先生”买完机票之后,很有可能会在微博上产生这样一条分享信息:我刚刚在某某航空公司购买了机票,朋友们快来体验一下。这种人脉传播也正是无数APP所期望的。
对于那些不卖东西,只提供资讯或服务的APP、网站而言,如何赢利一直是他们最头痛的事。基于统一账号体系的广告联盟,成了新的救命稻草。基于上述好处,有人觉得名利双收。当然,也有人觉得痛不欲生,理由很简单,他们丧失了建立属于自己的账号体系的机会。
3、账号体系巨头们:争夺下一轮财富与权力
在国外,Facebook是当之无愧的账号体系巨头,它注册账号数量超过10个亿。在美国,使用Facebook账号登录各种网站的用户接近五成。此外,Twitter和Google也是开放账号体系的有力竞争者。
在中国国内,最有名气的两个开放账号体系则是新浪微博和腾讯QQ。根据腾讯公布的数据,QQ的活跃用户量是8.5亿,有超过6万个手机App和超过54万个网站通过QQ号登录。也就是说,QQ的账号数量比网民的总量还要多。必须说明的是,这还仅仅是QQ的账号体系,腾讯帝国里的账号体系除了QQ,还有微信。
新浪微博的用户量是5个多亿,从绝对数量上看少于腾讯QQ。但是,2013年8月,阿里与新浪宣布,微博账号、淘宝账号、支付宝账号打通使用。淘宝的注册用户也超过5亿,两者联合后“将成为中国互联网规模最大的账号体系”。新浪微博账号体系与腾讯账号体系的叫板,跟互联网巨头之间的合纵联横纠缠于一处,在弥漫的硝烟里不难听到阵阵金鼓。
很明显,账号体系正在成为下一轮网络财富与网络权力。要意识到,网络经历着“流量为王”到“账号为王”的转变。在传统互联网时代,巨额流量就可以带来巨额关注度,最终转化为巨额财富。移动互联网时代,流量所承载的规律大多不再适用,万风吹过,万水流过,我们依然不认识你我。拥有账号体系,就是拥有识别密码,拥有大数据。财富,需要以账号的方式来识别了。
账号体系已不仅仅是用来承载广告,担负O2O,它还可以连接硬件,成就物联网。看新浪微博和腾讯不约而同推出跨硬件平台的账号体系,我们就不难明白其中的深意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