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东方旅游网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我要投稿 | RSS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旅游攻略

汉中四大民间艺术 你会欣赏吗

时间:2013-07-18 14:07:10  来源:  作者:

 汉中民间艺术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独具内涵的组成部分,曾经散发出夺目的光彩。六千年前的骨雕人头像,证明了这里是一块极早孕育、诞生民间艺术的热土。汉中民间艺术的种类十分齐全,其特征明显有别于陕北和关中,兼具北方大气和江南灵巧双重特性。汉调桄桄

  汉调桄桄 地地道道的秦腔秦调

  汉调桄桄又称汉调秦腔、南路秦腔、桄桄戏,是明代末年关中秦腔传入汉中地区与当地方言和民间音乐结合而形成的梆子声腔剧种,主要流行于陕西南部的汉中、安康一带,并曾流传到川北、陇东、鄂北等地。

  汉调桄桄,习称桄桄,后改名为“汉调桄桄”。该剧种历史悠久,至今已有四五百年的发展历程,它吸收当地口语,经艺人创造,并博采川、楚等剧种的精华,不仅唱腔有鲜明的乡土特色,表演和伴奏独具风格,为全国独有的剧种。其剧目繁多,内涵精深,为陕南、川北、陇东、安康等地群众所喜闻乐见。汉调桄桄属梆子腔体系,综合性七声音阶,音乐包括唱腔、伴奏两部分。咏、白、唱、念的发音均以汉江上游群众语音为基础。表演过程具有洒脱、大方、泼辣、爽快的风格和风趣、幽默的观赏情趣,将秦巴汉水之风韵,川鄂戏剧婉转、柔和、纯朴之特点,西北戏剧之高亢、坚毅、激越之气派融为一体,在长期的演出实践中形成了鲜明和乡土特色的独特风格,是陕南一枝独秀的奇葩。

  汉调桄桄的表演追求大幅度夸张,有“箍桶”、“撒莲花”、“耍椅子”、“棍架子”、“吊毛盖”、“变脸”、“换衣”、“揣火”等许多独特的技巧,还有不少刀枪、棍棒、拳脚、腾翻的特有身段。民国以前,汉调桄桄演出时,生、净均不穿靴,常穿草鞋演出;旦角面部搽粉,头上插花即可出场。其服饰和化装虽简单,唱工却十分讲究,当地人习惯于夜听十里大调,且听远不听近,名为“燕过梁”。

镇巴民歌

  镇巴民歌 记录着当地人们的文化变迁

  镇巴虽地处巴山腹地,文化积淀深厚,民风古朴豁达,自古即多自娱自乐民间艺术活动,尤其甚者,是民歌之风,盛行全县。无论男女老少,开口都能歌。镇巴民歌题材非常丰富,歌曲种类很多,包含了号子(劳动号子,山歌号子),山歌调子,通山歌(又称茅山歌、姐儿歌等),小调,风俗歌曲(嫁歌、孝歌等),祭事性歌曲,曲艺(渔鼓、花鼓、青水曲子)等。田间地头、山林沟壑,或放牛、或砍樵,一声山歌,忧愁尽忘;深山寮棚,保秋守哨,点燃篝火,倚着猎枪,一声山歌,孤独尽消;插秧蓐草,晒谷扬场,一排排、一对对,你挑我应,歌声搅着笑声,山也陶陶,人也陶陶;隆冬时节,围坐火塘,夫唱妇和,火洋洋,人洋洋,其乐无穷。亦有忙时务农,闲时以歌为业的民间艺人,相邻有红白喜事,应邀而往,唱和应答,代主人持事;守灵吊唁,围鼓孝歌,代主人致哀。这些艺人腹内山歌、小调、嫁歌、孝歌、花鼓、渔鼓等成本成章。

  镇巴民歌不仅记录了镇巴的人文历史变迁、时代生活情状、风土人情礼仪,它还负载了社会历史变化、风俗礼仪、道德规范以及劳动技能等代代传承的功能,成为社会教化传承的主要工具。

  镇巴民歌音乐引起音乐界的关注,20世纪50年代后,中国音乐学院、西安音乐学院及省市的音乐家、作曲家纷纷来镇巴采风。良好的民间音乐环境,哺育优秀的音乐人才。镇巴县的音乐工作者创作改编了许多具有浓郁镇巴民歌风味的音乐作品。其中刘光朗作曲并演唱的《巴山林里背二歌》、《巴山顶上修堰塘》1978年在北京参加了文化部举办的民族民间唱法调演。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推荐资讯
国庆节日本旅行之大阪阪急百货店梅田总店购物攻略
国庆节日本旅行之大阪阪
“天下厨房”大阪旅行购物之阪神梅田总店美食美酒伴手礼篇
“天下厨房”大阪旅行购
暑假旅行推荐到日本大阪阪急百货梅田总店体验日式夏日乐趣
暑假旅行推荐到日本大阪
神户旅游购物攻略:神户阪急带您体验华丽而精致的“神户流生活方式”
神户旅游购物攻略:神户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服务条款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免责声明
Copyright © 2014 TOUR126.CN NETWORK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