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悦旅行)生活在这里的人,在铜锣湾名店购物区挑完LV后,再款款步行去湾仔宝灵顿道的街市买菜,这就是湾仔,最具代表香港 的生活。
遇见老香港
在繁忙的香港,从写字楼最密集的中环,到充满市井气息的湾仔一带,只有一个地铁站的距离。过去数十年,香港把“寸土寸金”演绎到了极致。
以古老码头而闻名的湾仔片区,不仅汇聚了香港会议展览中心、中环广场和时代广场等商业地标建筑,还密布着街市、小商品店、水果摊,保留着古老的湾仔邮政局、寺庙,形成了一个繁盛且多样化的商住生态体系。生活在湾仔的女人们,可以在铜锣湾名店购物区挑完LV后,再款款步行去湾仔宝灵顿道的街市买菜。
被完整保留的渔村文明
轩尼诗道,贯穿港岛的主干线,终日车水马龙,行人如织。乘坐老式有轨双层电车到此处,可以看到香港最具戏剧性的一面:高层写字楼与夜市小摊和谐共存在这片1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可在80年前,这里还是一片汪洋。
遇见老香港
湾仔最初是一个海滨小村,居住的都是渔民,当年的海岸线在现今的皇后大道,是英治时期最重要的干道。经过多年的填海工程,海岸线向外逐寸推进,高楼拔地而起,湾仔慢慢转变为一个繁盛的商住中心。上世纪七十年代,港岛铜锣湾至九龙半岛红磡的海底隧道落成,湾仔成为其间的重要通道,大量游客和本地人在此汇聚。
遇见老香港
香港城市的大规模扩建和改造,并没有将湾仔的渔村文明湮没。供奉着北帝铜像的北帝庙、保佑渔民平安出海的洪圣古庙以及湾仔旧邮政局,都被完整保留下来。虽然现代楼宇在四周将它重重包围,但都“划界而治”,互不打扰。如今,慕名前来拜访的中外游客络绎不绝,更有附近街坊和社会公益团体将历史文物悉心照料起来。在此基础上,他们还将引以为傲的20个古迹点巧妙串联,形成了一个最道地的“湾仔历史之旅”。
由轩尼诗道向南,穿过狭窄的街区,穿行于利东街、汕头 街、厦门 街等小巷子,浓郁的生活气息扑面而来。这里曾经是繁忙的货运仓库,储存着等待运输到世界各口岸城市的商品。
遇见老香港
单说利东街——香港著名的“喜帖街”,就汇集了几乎全港的婚嫁喜事用品。如今,这里的道路两旁齐牌开满了烧腊餐厅、鱼蛋粉摊以及甜品冰室,吸引了周边楼宇上班的白领来这里吃下午茶。海鲜摊、水果店还有各色旅游小商品店也列排这里,一到傍晚,街道变得格外拥挤,上班族们在这里寻觅各色美食,恍若走进了几十年前的香港电影片场。
“破烂铺子”化身故事馆
半个世纪前,香港的人口数量急剧攀升,地理位置优越的湾仔地区吸引了大批外来者在此定居。由于人口稠密,市井生活气息浓厚,湾仔旧区一直保留着老香港街坊邻里的人文环境。生活在这里的市民经常邀约一同去街市买菜,或是午后到茶餐厅闲聊,邻里熟识、互相帮助,与大城市里淡漠的邻里关系截然不同。
遇见老香港
要说老香港的味道,湾仔旧区的石水渠街最有代表性。这条街依山坡向上蔓延,两边是不知名的小店,但有两幢四五层高的老式建筑格外显眼,其中一幢被刷成通体黄色,另一幢则是半幅蓝色半幅灰色。这幢建于1920年代,外表破旧、被当地人称为“蓝屋”的宅子,却是在填海工程之前不折不扣的海景房。近一个世纪后,仍庇护着十几家街坊在此安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