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点半钟到达大圩,一条横幅挂在街口:“中国历史文化古镇——大圩”。先前也翻过一些资料,知道大圩是广西 唯一一个被列为中国历史文化古镇的城镇。
过去也曾陪客人到过大圩,但行色匆匆,没有细细游览。这次专程赶来,定要好好看一看。也许是来得较早,古街道显得冷冷清清的,游客三三两两,卖古玩的小摊也无人光顾。
出于职业的习惯,此行更多的是注意对大圩历史文化的考察。既然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古镇,那一定有厚重的历史底蕴和深刻的文化内涵。因此,我在寻找着历史的遗迹和文化的留痕。
大圩的古迹首先是古街道。大圩古街沿漓江而建,长约两公里。每一块青石板都留下了历史的印迹;每一座古建筑,都留下了历史的斑痕。走在青石板路上,看着这些古色古香的商铺、民居,以及十几条直通漓江各码头的古巷,你可以想象得出当年的繁盛景象。1921年孙中山率军北伐,在前往桂林 的途中,曾在大圩糖坊码头登岸,发表了热情洋溢的演讲。抗战期间,我国军队曾在大圩抗击日军,不少人以身殉国,为此,大圩各界人士曾于永安门旁建立“抗战建国阵亡将士暨死难同胞纪念碑”。
漓江缓缓地从大圩旁流过,使大圩成为上通桂林,下通梧州 的重要交通要道。因此,早在明代就是一个交易场所。明解缙的《临桂大圩诗》:“大圩江上芦田寺,百尺深潭万竹围,柳店积薪晨爨后,僮人董叶裹盐归。”清代成为广西四大古圩之首。由于地理位置优越,交通方便,全国各地的货物在此起卸,运往周边圩市,周边圩市的农副产品在这里装货,运往各地。因此,这里就成了一个繁盛的货物集散地。商业的繁荣不仅吸引了周边的农民来买卖货物,也吸引了各地的商人在此经商牟利。各地商人在此建立会馆,联络乡谊,并招待来此或经此的同乡。清代以后,大圩先后建立了广东 会馆、湖南 会馆和江西 会馆。来此经商的不仅有汉人,还有回族同胞。他们把各地的宗教信仰和文化带到了大圩,在大圩建起了高祖庙、关帝庙和清真寺等。
大圩的三大会馆命运各不相同。其中的广东会馆已不复存在,江西会馆已被改建成寺庙,湖南会馆只剩下一进。湖南会馆在现在的大圩小学内。正好周末学生没来上课,我走进校园仔细地查看了一番。整栋建筑还算完好,可惜侧面墙壁也做了学校的公告栏,房间内也堆满了破旧的桌椅板凳。这时,一位老师摸样的老年妇女走过来问我们做什么,我们说参观一下这座湖南会馆。她说,“文化大革命”时“破四旧”时给破坏了。过去大门朝老街,门前有两座石狮子,很气派。这个侧门旁边也有许多拱门,供奉着很多菩萨像。至于高祖庙、关帝庙早已拆除。唯独清真寺还在使用。据记载,清真寺建于1753年,1885年被洪水冲毁,1887年重建。1968年,因修铁路,原大门后三进房屋地盘被征用。“文革”期间受冲击,寺内房屋及其他设施无人照管,房屋多有倒塌,院内杂草丛生。现已修复,伊斯兰教徒仍在使用。
南方的河流一般比较湍急,所以桥梁就显得时分重要。大圩古镇上有一座桥就万寿桥。这座桥初建明代。因洪水倾圮,曾于光绪二十五年(1899)重建。经历了整整一百一十年的风风雨雨后,桥面的青石板已经非常光滑。当地人说:“万寿桥上走一走,活到九十九。”不知出自何典,无从考证。也许缘于桥名“万寿”,也许缘于桥的年龄。
历史是人类活动的舞台,如果没有人的活动痕迹,我们所看到的将是一串模糊的历史印迹。可惜,关于大圩的历史,几百年来留下来的记载实在是太少了。这次到大圩,一个最大的心愿就是找一找历史遗留下来的碑刻,从这些刻在石头上的文字窥视大圩失落的历史痕迹。功夫不负有心人,我在大圩的各个角落里,还发现了十块古碑。尽管这些古碑因年代的久远或者人为的破环,有些已经残缺不全,有些已经字迹漫漶,无法全部释读出来,但从中我们还是读出了一些历史的信息。在卖米码头,有两块石碑,为光绪六年所立,记载的是禁止勒索客商、混乱强挑、滋事争斗等情况,反映出当时商业的繁盛情况,也反映出地方乡绅对圩市的管理。在万寿桥西侧,立有四块石碑,记载该桥的兴建和重修情况,并记载了众人的捐助金额。在五福码头,立有一块“五福巷道重修碑记”,详列了捐助者名单和金额。在大码头,有一块石碑,刻的是禁止脚力勒索客商的内容。这些石碑活生生地反映出前人的大圩的活动内容。
大圩之行,收获不少,但也有遗憾。那么多古建筑已经不复存在,这是永远无法弥补的损失。现存的古民居有的人去楼空,破败不堪,而且这里大多是板壁房,很容易引起火灾。我看到卖米码头旁就有一套房子刚被烧毁,十分令人痛心。更可怕的是,许多房子是铁将军把门。如果更多的人搬离这里,这条没有人气的古街道还有文化内涵吗?我们在大圩寻找到历史的点点滴滴,但却无法访得鲜活的历史故事,更没有看到历史的清晰印迹。套用一句宋词,我觉得还算贴切:“人面不知何处,绿波依旧东流。”
(图文/ 青青葡萄藤 新浪博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