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郭佳
图片摄影 记者张偲
金秋时分,无论是专业的拍客,还是平常的百姓,都会有被美丽的景色打动的瞬间,希望留下这色彩斑澜的时光印迹。江滩上飘荡的风筝,摇摆的芦苇,商业街上时尚的霓虹灯,仿古的雕像,这些,早已被摄影爱好者存进了相机,有没有特别一点的?
武汉 有这样一些特别的犄角旮旯,它们不引人注意,却能在相机里留下唯美的、唯一的、充满人间烟火味的画面。
这些“犄角旮旯”,其实叫里分。相当于上海 的弄堂、北京 的胡同。是民国初年,一些有钱商家或政客在如今的汉口南京 路、大智路一带,参照租界建筑风格和道路等设施,建造的一批西式街道和中西合璧的里弄,其形式多为西方低层联排式和中国传统四合院建筑的结合体,当年曾是汉口中产阶级居住的“模范区”。
走进其中最有特色的里分——汉口洞庭街上的江汉村。
对老汉口的里分而言,五方杂处属正常现象——当时的有钱人,各有各的想法,所以建的房子风格各异。而江汉村与众不同的地方,就是“杂得太多了”。
据介绍,这一片当时是由多个开发商投资、多个营造厂承建,所以这里的每栋房子规模样式都各不相同,除了中式的石库门、土库门,还有西式圆拱门洞的别墅式联排住宅,更有中西合璧式的庭院式住宅。
在这里,记者恰好碰到两位大学生拍客,刘丝语和刘为岸。
这两名在武昌读大四的年轻人不辞辛苦,背着相机来到这不起眼的地方。“我们喜欢拍这个城市!”刘丝语说,虽然她和高中死党刘为岸本身就是土生土长的武汉伢,但对这个城市,有着无限的好奇。“人多的地方、景色太假的地方不想去,就要找像这个江汉村一样,有历史、有人烟的地方”。
他们说的历史,就是江汉村里风格各异的建筑吧。人们常说,建筑是凝固的历史。刘为岸被这里的历史深深迷住。
专业是工业设计,但生活里,他为自己设计着一切,连当天穿的衣服都是自己设计、自己做的。所以,在端起相机,对着镜头拍江汉村的时候,他很兴奋:“看,这里的一切,在我的镜头里,太丰富,每一处小小的景,哪怕是窗户的一角,对我而言,构起图来,都显得那么得心应手。”
在一处红砖墙处,刘为岸又举起相机咔嚓咔嚓一阵狂拍,虽然美女刘丝语就站在一旁,但显然他没有让美人入画的意思。记者不解,问:“光拍墙有什么意思?”他说,不呀,你看,红色的墙,加一旁绿色的树,红与绿的搭配,不正是中国年画的风格吗?那么鲜艳的对比,多美!
果然,在他的相机里,看到的的确是一处美景,和记者眼睛里看到的普通红墙简直有天壤之别。
不仅如此,在一处记者看来很普通的小巷,刘为岸硬是拍出庭院深深的感觉。
不过,专门拍出建筑的沧桑,显然不是这两个年轻人的目的。他们寻找拍摄点的重要原则之一,就是有生活气息。
在江汉村,拍老房子的石库门,刘丝语专门把繁杂交错的电线拍进去,因为“这样才有人间烟火的气息,才有生活的气息”。
围着江汉村的一草一木,一门一窗,刘为岸的相机忙开了。有时,他让刘丝语做模特,从沉重的门栋里走出;有时,他把相机交给刘丝语,自己亲自上阵,顶着编着小辫的发型,和年纪比他大N年的百叶窗来个时尚和历史的“碰撞”。
在一处有三级台阶的拱形大门前,刘为岸先拍出一组慢慢走出的镜头,不满意,决定来个静转动,从台阶上跳下来,要刘丝语抓拍。
第一次,没抓拍到,第二次,没跳起来,第三次,镜头糊了,第四次、第五次……不知拍了多少次,连相机都开始抗议“内存卡不足”。
“没关系,我来删一些照片。”已经气喘吁吁的刘为岸刷刷刷删了一些照片,有了内存后,把相机往刘丝语手里一塞,“来来来,我继续跳,你继续拍”。
除了江汉村,汉口租界附近的大小里分,都曾留下他们的足迹,而那些有着生活气息的历史建筑,也都留在他们的影像里。
上海村
上海村位于胜利街与江汉路的交界处,遥对花楼街,是一个里巷建筑群。
这里是传统石库门式住宅向新式里分住宅转型时期的过渡住宅。它的设计师是英国 擅长新古典主义建筑风格的一名爵士,但他在中国的这次设计,却吸取了中国的传统建筑风格,两者相结合,设计出当时一种新式住宅,它本身就是建筑业的一个标本。
上海村的布局是主次巷行列式,一条主巷与江汉路垂直相接,三条平行的次巷与主巷垂直。屋顶除了邻江汉路的9栋是坡屋顶,其他均为平屋顶。南北端头两栋设有老虎窗。
在这里走走拍拍,又是一番风情。
泰兴里、同兴里
如果你从车站路和胜利街交会处沿路走过,就会经过这两个里分。
作为早期里分的典型之作,本是邻居的泰兴里和同兴里却是两种不同的形式。
在汉口的很多老里分里,单栋房屋之间形式风格各异很常见,可泰兴里的房子却是整齐规整的,基本是同一种风格的重复和并列,再进行平面组合,一字排开。相比其他里分,这里的房子规整得很有特色。
同兴里比泰兴里建得稍晚一些,原为俄国商茶阜昌洋行和华俄道胜银行买办刘子敬的私人花园,后由各绅商权贵接手,联合修建房屋,各栋房屋之间风格各异。
在和暖的秋阳里,成片的树荫间,用相机的镜头聚焦,寻找老汉口的味道,时光交错的里分,正是你找寻的最佳地点。
到里分拍照注意事项
采访中,刘丝语和刘为岸说话都是轻声轻语,“这是在有人居住的小巷拍照养成的习惯”。对于在里分里照相,他们有些经验之谈:
1.说话的声音能小就小,能轻就轻。“一般我们喜欢的拍照地方,都是有人居住的地方,你想想,如果所有来拍照的人都大喊大叫,那多令人讨厌,久而久之,别人就不欢迎我们这些拍客了,那多可惜。所以,既然别人不打扰你拍照,你也不要打扰别人生活”。
2.不要对着别人家里拍。正因有生活气息,不少里分的居民有时会把大门敞开,但请注意,人家开门,是生活所需,不意味着允许你拍摄,所以,在未经允许的情况下,不要把镜头对准别人家里,相互尊重很重要。
3.不要跑到别人家里拍。这应该是拍摄地居民最后的底线吧,也是拍客们要遵守的最基本道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