鄱阳街小学位于汉口江岸区鄱阳街66号,是一所有着80多年历史的小学,能有这么悠久的历史在我市小学中还比较少见。
鄱阳街小学不好找,因为它的大门并不是很宽敞,临街的教学楼被满墙“爬墙虎”掩护着。记者就一不小心把这个地方给走过了,之后问了路人才又折返回来。
但就是这个一不小心就错过的学校,却孕育了核物理学家、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朱光亚,跳水世界冠军周继红、伏明霞,著名影视明星刘亦菲,武广抢劫案的立功民警方亮,见义勇为勇救落水儿童而牺牲的英雄李航……
小学时代的刘亦菲。
▲鄱阳街小学大门。
鄱阳街小学的校址原来是万国旅社,创办于1927年,当时校名为汉口市直第五小学,教学楼是一栋三层楼房,仅有十二个教室,操场也很小只有约600平方米。
之后学校曾改名为汉口第一小学、汉口市立第九小学、汉口市立第十九小学、大智区二中心国民学校……1956年秋,开始用“鄱阳街小学”这个校名,之后又有过几次更名,1974年,又恢复为鄱阳街小学。
现在的鄱阳街小学仍然在以前万国旅社的校址上,但早已不是一栋三层楼房了。教学楼主要是两栋建筑,一栋就是原来的三层楼房,但现在在那之上又加盖了几层;另一栋则是在原来的教学楼旁边新修建的,但两栋楼之间有通道连接。
现代修建的教学楼和最初的楼房层高并不一样,老房子的层高很高,走廊门都是圆形的拱门,新楼的层高就跟现在的建筑差不多,层高不同连接起来就要靠走廊和七拐八拐的楼梯。
已经在清华大学读大四的盛开对学校教学楼复杂的结构还蛮怀念,他说:“我并不觉得我们的学校走道有多复杂,反正我走着很顺畅,对小孩子来说,这样错落有致的走道反而增添了几分乐趣,感觉像电影哈利波特里面的教室,走着走着一拐弯又是另一幅场景了。”
说到鄱阳街小学出的名人,现在最出名,也最容易被人们谈起的就是影视明星刘亦菲了。
现任校长纪红是刘亦菲小学的启蒙班主任,刘亦菲一至三年级的语文都是她在教。“这孩子天生就应该走演艺路线,她很小就有文艺范。”回忆起刘亦菲,纪校长说。
大概是教语文的缘故,纪红对刘亦菲的语言天赋印象深刻,“她从一入校就跟其他同学不一样,语言组织能力特别强,而且普通话说得特别标准,说话也很少有所谓的童言童语,说出来的语言很完整流畅。”
纪红介绍,刘亦菲在学校的时候就是文艺活跃分子,学校的读书节、大型的文艺演出刘亦菲都会有节目参演。1998年学校的第三届读书节,当时已不是刘亦菲班主任的纪红,又一次加深了对刘亦菲的印象。“我不记得当时刘亦菲表演的是什么节目,只知道当时她饰演的是一只小天鹅,节目一演完,主席台上学校邀请来的评选嘉宾、市里教研室的专家以及著名作家董宏猷老师都连连称赞她,还说:“这孩子以后了不得!”,果然刘亦菲之后成了大明星。
小小年纪的刘亦菲不光能一下子吸引住专家的眼光,她在同学中也是很有范,大概是漂亮的小姑娘天然就很受男同学的欢迎吧。有一次刘亦菲不小心摔伤了,伤势并不严重但纪红还是不太放心,又想培养孩子们助人为乐的精神,就在班上说,“哪位男同学能帮忙把刘亦菲送到医务室去?”话音刚落,全班的男生都举手表示愿意送她去医务室。
李莲英是鄱阳街小学的退休教师,从1989年到2010年她在鄱阳街小学任教。“我们学校的学习氛围很浓,有些时候并不是我们老师要孩子们学,反而是孩子好学的情绪感染着你都不好意思不好好教。”李莲英说。
李老师印象最深的是93届的学生,那一届孩子上六年级时,有一段举行数学竞赛时间。数学老师李莲英总会抽空给孩子们多讲讲竞赛的题目,或者在作业里给孩子们布置一两道竞赛题,让孩子们自己去琢磨,没想到那段时间这小小的举动却激发了孩子们浓厚的数学学习兴趣,无论是在课上还是课下,同学们都在积极地讨论数学题。
有一天,李老师在办公室批改完作业,走出办公室准备下班回家。没想到班上几个孩子正站在办公室门外等着她,她以为是班上出了什么事。一问才知道孩子们是来请她到班上去给他们讲讲作业里布置的竞赛题,回到教室发现,留在教室等着她的还不是一两个学生,班上有一半多的孩子都在等着听讲解。
“你说,学生站在办公室外等老师讲课,老师还好意思下班么?”李莲英反问记者,虽然那时候学生的好学精神让她牺牲了不少私人时间,甚至没有时间辅导自己的孩子,但看到孩子们最终一个个取得好的竞赛成绩,考入理想的中学,李莲英感到很欣慰。学生们也很感激她,教师节或者放假也都会来看望她。
走访时,鄱阳街小学的校园跟其他一些名小学比起来显得有些小,记者很好奇地问每一个被采访的毕业生对校园的印象,没想到他们每个人回忆起母校,都能谈到一两个他们怀念的地方。
陈卓和盛开同为鄱阳街小学2003届的毕业生,现在他们一个在清华一个在北大,谈到最喜欢校园的角落,他们不约而同地说:“我很怀念我们学校操场上的沙坑!”
操场的沙坑以及沙坑附近的健身器材是他们这些男生最喜欢去的地方,“在那里可以尽情地疯,又不怕摔伤。”“放学后在操场上边玩边等父母下班来接,沙坑是父母一进校门就能看到的地方,在那里很容易被找到。”
陈卓说,自己读书的时候小学生学英语并不像现在这么流行,但学校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专门沿着操场的一角修建了一个长廊作为英语角,原本是到了那个地方就一定要说英语,可毕竟那时学的英语有限,最终那里成了同学们课间闲聊的地方。
记者 严珏
通讯员 乐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