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城市就如一个生命的肌体。从高处俯看:纵横交织的道路犹如动脉,把城市分成若干个区域;每个区域内,又有许多建筑与建筑之间形成的小通道,它密密麻麻布满全城,就像毛细血管那样细小却充满生机。对这些小通道,各年代、各地区有不同的称呼,老无锡 人则把它唤作“弄堂”。
老无锡城的弄堂大部分都比较狭窄,民居一幢紧接一幢,一家紧挨一家,正所谓鳞次栉比。尤其是一些标准偏低的里弄住宅,房间面积小、室内功能少,许多家庭生活的内容,如清晨洗漱、淘米拣菜、修理物件等,都在弄堂内进行。所以,弄堂成了一个热闹的公共空间。人们在户外交流的机会较多,邻里之间关系密切,家务琐事透明,碰到困难相互帮助,正是“远亲不如近邻”。在这里,邻居们一起劳作,一起纳凉,一起晒太阳,谈笑风生,海阔天空,飞短流长。有时还会生出口角,闹点小矛盾。这些深厚的传统乡土气息特点一直延续至今。
自从家用电器进入寻常百姓家,人们在弄堂内接触、交流的机会大为减少;一部分老房子逐步拆除;外来人口出租户增加,弄堂的情况也逐步发生一些变化。然而,弄堂的特有景象:古色古香的江南民居;老人们遛鸟下棋;家庭主妇们围着水井淘米洗菜居民买菜购物在弄堂内川流不息;小商贩推车到处吆喝叫卖……这一切仍保留了浓郁的江南特色,展现着都市丰富的传统文化。
弄堂伴随城市的产生而产生,是百姓生活、民俗风情最直接、最真实的历史写照,是记录整个社会发展变迁的一个缩影。多少年来,弄堂里蕴藏着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演绎着千千万万“七十二家房客”的趣闻轶事;也汇织着平民百姓“开门七件事”的平凡生活……弄堂它象饱经沧桑的历史老人积淀着深厚的历史尘埃,逐渐凸现出它的历史底蕴,耐人寻味。
今天的弄堂,象一件逐渐被废弃的旧有生活器具,在人们心目中,已黯然失色。我采集资料所到之处,居民都习惯地问:“什么时候拆迁?”他们其中的一些老人,已在那狭长、热闹的空间里生活了七、八十年。目前,在无锡,具有几十年、一百多年历史的弄堂里,仍居住着近半数的人口。走出弄堂的人,带去的是旧时的回忆,没有走的人仍然面对的是现实。因此有效保护、合理开发一部分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古弄堂,对拓展城市旅游、改善群众生活是一举两得、利国利民的好事。
各地在推进城市建设中,均注意保护和利用古街(镇)、弄堂,注重城市历史文化遗迹的挖掘。如:“古镇游”、“胡同游”、“弄堂风情游”等项目深受中外游客欢迎,取得很大收益。事实证明,把城市改造与古弄堂利用有机结合,不仅不会影响城市景观,而且能丰富城市历史文化内涵、增加城市魅力,吸引更多游人,创造更多的财富。
目前,无锡具有八、九十年以上的历史的老弄堂,已为数不多,积极抢救历史遗产,合理开发利用古弄堂资源,已迫在眉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