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遥 影展,走过了13个年头,从最开始的幼芽,培育成如今的大树,平遥给了影展滋养的土壤、和煦的阳光,而影展给了平遥什么?其实,在13年间,如果亲历过平遥影展的人,能年年看到它的不同,而这种不同,带给平遥、平遥人以及平遥之外的人许多收获,除了经济收益之外,还有平遥影展所带来的各种附加值。连日来,本报记者采访了身在平遥、心系平遥的各界人士,有人因平遥影展考上了艺术院校,有人因平遥影展走进婚姻殿堂,而这座古城,也因影展更加国际化,更具生命力。
1 靠着摄影大展,平遥走向世界
讲述人:卫明喜(平遥县县委书记)
平遥国际摄影大展已连续举办了十三届,这一盛大的影像盛会不仅是摄影节、文化节,也是平遥发展的经济节和开放节。平遥旅游 人数、门票 收入、综合收入分别由2000年的16.3万人次、780万元人民币和7800万元增加到2012年的417万人次、1.5亿元和40亿元,旅游产业从业人员达到7万人,以文化旅游为主的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46.2%,超过了全省的平均水平。
1997年,平遥古城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2001年,平遥国际摄影大展在古城内“落户”,这让平遥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让我们转换思路,要利用这样的机会,让平遥更富更强。不过,让平遥变得更富更强的基础是要更好地保护古城,所以我们肩上的责任会更重。一方面要保护我们的文化名城,让古城成为人类寻梦的精神家园。为此,县委、县政府始终突出古城的原真性保护,对县衙署、城隍庙、文庙、城楼等进行了保护性修复,并且实施了贺兰仙桥、吉祥寺、文庙云路等一批重要历史街区保护修复项目,使古城典型明清建筑格局更加完整展现;第二个方面,我们还得用博大精神的文化积淀去吸引游客,所以有了《又见平遥》,有了大戏堂“晋商乡音”演出项目和“晋商神韵”常态化系列文化活动,让大家喜欢古城,从而愿意向更多的人推荐古城。很多人都说平遥影展是热闹一周,冷清一年,为此我们还想了对策,对柴油机厂进行改造,计划在那里常年开设精品展览馆,同时开展摄影培训、品牌展示等商业活动,建设一个文化产业创意园,把大展对古城旅游发展的推动作用更加充分地发挥出来。
随着平遥知名度的提升,平遥中国年应运而生,来自全国各地乃至全世界各地的人们开始选择来到古城度过中国年,这是一种突破,更是一种对古城文化产品的一种品牌衍生。此外,平遥凭借摄影大展这一国际文化品牌的宣传效应,从2006年推出招商洽谈会,相继签约了一系列招商项目,提升了平遥县的产业层次和经济总量。今年,招商洽谈共签约15个项目,投资总额达308.6亿元,较上一届签约项目总投资额增加57.9%,占到过去七届招商洽谈会签约项目总投资额的78.1%。未来,平遥古城会更加美丽、富足。
2 通过摄影大展做文化产业的理念更先进
讲述人:王在盼(平遥县印象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
平遥影展,让我们看到了文化资源向旅游资源转型的魅力,而《又见平遥》就是转型过程中的又一重要举措。《又见平遥》从2013年正月初九正式上演以来,截至中秋节,共上演了400场,观影人数累计超过了15万人次,有力提升了平遥旅游的文化品质。
我们自己也做过类比,很多景区有淡旺季之分,可平遥城的参观人数却逐日上升。今年8月上旬,古城门票实行优惠政策,但在营收收入方面,整体上升了7%。平遥离太原 很近,不少旅游团会选择白天游古城,晚上回到太原住宿,但是有了《又见平遥》之后,大家会选择在古城住宿一晚,这也提升了我们的旅游收入。文化也是需要营销的,平遥影展让人看到了古城与现代影像的结合,而《又见平遥》这部实景剧讲究人戏结合,那就是拉观众进来,体验一把,每个人都能是演员,这种文化的共鸣点是相同的。
今年平遥摄影节主题为“走进生活的影像”,让我们看到了摄影大展越发地接地气,而我们也要利用现有资源,进行自己的品牌研发。未来,剧场还有另外一个功能,就是成为“微电影基地”,我们会设计不同的故事大纲,供游客挑选,大家可以自己当主角,来拍摄一部DIY(自制)作品,我们提供导演、群众演员、摄像、场地等配套条件,这也是文化营销的又一重要转型,相信会有更多的人喜欢来平遥,能经常来平遥做客。
3 因为摄影大展,我选择当一名摄影师
讲述人:赵昶通(平遥人、西南民族大学学生)
我是一名90后,平遥摄影展深深地影响到了我,高考后填报志愿时,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摄影专业,因为我也想有朝一日,把自己的摄影作品挂在家门口,让父老乡亲们欣赏,让大家以我是“平遥的摄影师”而骄傲、自豪。
2001年,影展开幕,那时的我只是好奇,在家人的带领下走街串巷地欣赏照片,年少的我不懂得摄影师想表达的内容,只是觉得花花绿绿的照片看上去很美。从那时起,年年看影展,成为我的一种习惯,我渐渐明白了摄影师表达在影像中的情绪,觉得能用镜头记录世间万物,是一件神奇的事情,甚至能用相机定格生活,是魔法师才会有的本领。
我觉得,一个好的艺术氛围,足以改变人的一生,我就是最好的例子。只要有空,我就会翻翻关于摄影的书,也关注着古城的前世今生。摄影大展影响了我们这一代人,也让我决定拿起相机,当一名摄影师,因为古城本身就有很多适合创作的题材,扎根家乡,为家乡做事,是我的心愿所在。
4 在摄影大展期间,我的生意涨五倍
讲述人:贾吉红(温州 人,古城明清街上的私人商贩)
都说南蛮子会做生意,我也觉得自己有点经商天赋。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我高中刚毕业,就开始在温州摆摊卖服装,最后听老乡说丽江 古城开发得好,游客特别多,我就转战丽江,在城里卖围巾。当五彩斑斓的围巾与古色古香的城市结合在一起的时候,我还真有些小满足,觉得生活很美好。不过,这一切都被一次旅游打破了。2009年,老公领我到山西 旅游,当来到平遥古城时,正赶上摄影节,游客很多,再加上明清街上古朴的店铺,安逸的生活,我当即决定,举家“移居”平遥,到平遥古城做生意。
作为女人,我的骨子里是有些文艺情结的,我觉得在平遥古城做生意很神奇,因为你能时刻体会到古城的美妙。白天,人流如织,虽然热闹、嘈杂,但能体现现代与历史的交融;夜晚,宁静下来的古城更具有美感,所以在这里生活、工作,你能体会不同的人生,觉得做的不仅仅是生意,更多的是感受生活。我现在除了卖围巾,还卖一些民族风格的服装,每天收入会在3000元左右。在影展期间,我的收入会翻5倍,因为来的人都是有艺术情结的,当人们穿着绣花衣服走在古城里散步的话,肯定会吸引很多人的目光。对了,大展期间还有不少外国人,他们很喜欢“中国风”的东西,购买力也很强,呵呵。
就是瞄准这个商机,我们现在在老家有工厂,专门生产具有民族风的服装、包包,达到产销一条龙。说实话,在平遥生活很安逸,而且收入也不错,我早已把这里当成了自己的第二故乡。
5 在摄影大展上,我找到了我的她
讲述人:卢云(自由摄影师)
缘分很奇妙,这话特别适合于我。因为在平遥摄影大展上,我认识了自己的太太,我们因相同的摄影爱好走到一起,并且夫唱妇随。每到平遥影展时,我总会把自己的片子拿出来参展,而她是我的策展人,精心布置展厅,为图片写上精美的话语,以此来纪念我们的爱情。
2006年,我带着自己的作品来到平遥,那是我第一次参展。片子上展现的内容就是我居住的广西 山寨,与其他注重策展以及影像包装的摄影师不同,我的展览略显寒酸,就是用白色相框装裱了一下,钉在墙上。开展三天后,一个穿着长裙、留着披肩长发的姑娘来到我的展厅,开始我也没在意,可这个姑娘和别的参观者不同,她不是用相机或手机拍图,而是用纸笔把照片中的场景描绘了下来……一幅幅描,非常认真,而且线条很细腻,最后我就主动上前交流。姑娘告诉我,她是学美术的,而且爱好摄影,她觉得这些影像中的画面像仙境一样,想日后按图索骥,也去广西旅游。那时候,我也没多想,就随口说了,“行,你要去我给你当向导”,然后就彼此留下了电话。
展览过后,我和那姑娘也相互打过几次电话,交流布展、拍摄等问题,彼此熟络了不少,没想到最后她竟然真去广西找我,让我带她游山玩水,我是又当导游,又当摄影师,把美女和美景留存在了相机里。最后,嘿嘿,不用说相信你也懂了,姑娘说她想留下来,因为在她看来,我是把她拍得最美的摄影师,于是她就变成了我孩儿的娘。
记者 孙轶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