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落幕的乌镇戏剧节可谓盛况空前:超过120组艺术表演团体进行500多场的表演。
乌镇戏剧节的举办,吸引了众多关注着的目光,也引来大家褒贬不一的热议。
21世纪以来,旅游节庆在营销创新、运作方式和组织机构方面都有了飞跃性发展。全国每年举办数千旅游节庆活动,吸引了国内外众多游客参与其中。但是,像乌镇这样一个江南小镇,用3年的准备时间,5个亿的巨额投资去开发戏剧节,无论从规模、构思以及效应方面,都极其罕见。
有人质疑乌镇戏剧节是否扣紧抓牢了乌镇文化的“根”。对于节庆文化来说,其背后相系的民俗文化,是区域文化发展的真正“遗传密码”。
国外的“爱丁堡国际艺术节”,其文化底蕴无比深厚,已经有60多年的历史。国内的吴桥国际杂技节、潍坊风筝节、曲阜孔子文化节等旅游节庆的开发莫不扣准当地的历史文化脉搏。
还有学者指出,节庆活动不仅要立足本地的文化基础,而且还要宣泄本地人的快乐,才具有旺盛的生命力。乌镇戏剧节究竟有多少本地人参与,不得而知。试想一下,假如西双版纳“傣族泼水节”缺乏了当地男女老少的狂欢,怎么能够唤起游客激情并参与其中呢?
换个角度说,就算戏剧节本身不是乌镇文化的“根”,但乌镇通过这样一场盛会,以提高地方知名度为主要目的,刻意打造创新一种旅游节庆活动模式,把当地旅游与文化相结合,应该属于营销创新,值得称道。但更值得研究的是,乌镇能否真正做到把古镇的这种定位一以贯之。
有媒体分析说,乌镇戏剧节的空前盛况得益于5月份传统的旅游旺季所带来的人气效应,很多游客不是因为观看戏剧而来乌镇。有的游客也认为,面对突然出现在眼前的流动性演出和即兴表演,是在被动接受观看,除了短暂的围观,并没有多少人真正为此停下脚步。
笔者以为,乌镇举办戏剧节,无疑为挖掘民族文化瑰宝以及国际交流作了贡献。但是,盛会结束后,也应该冷静思考有关今后戏剧市场挖掘的问题。因为一旦文化与旅游相结合,必然会改变文化与旅游彼此存在的方式,使其为适应市场的需要而发生变化,并遵循市场运作的规律。
闻名世界的“阿维尼翁戏剧节”是全球最大的戏剧舞台,孕育着巨大商机。节庆期间,世界各地戏剧人闻风而至,一展技艺,以获得戏剧经理的青睐。一些剧团一旦赢得商机,可以保证此后一年的演出项目。乌镇戏剧节明显与“阿维尼翁戏剧节”不同,乌镇戏剧节要获得与“阿维尼翁戏剧节”类似的成就与效果,需要经过时间的考验与磨炼。
此外,西方的节庆活动多由民间自发组织,由民间组织出资来维持。我国节庆活动发展方向必然是由政府包揽逐步向“民办官助”过渡,并最终使企业成为节庆主体,进行市场化运作。
乌镇戏剧节这次砸下重金,今后究竟如何维持,由谁出资由谁埋单?这是节庆营销的严峻课题,也是乌镇不得不面对的难题。
本文来源于[河南旅游网],原文链接:http://www.uhenan.com/article/show-40807-1.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