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贵州省凯里市委常委、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卿尚东接受记者采访
三亚电视台记者问:
请您谈一谈用节会塑造旅游城市品牌的发展思路?
卿尚东副市长答:
举办节会活动是地方传播区域文化、带动产业发展、彰显地方特色的重要手段。节会的成功举办不仅可以提升一个地方的对外形象,传承传播当地文化,形成地方特色文化品牌,更能刺激消费,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促进地方整体发展。近年来,凯里市成功运作了中国(贵州)国际民间工艺品博览会、百佳绣娘同绣苗乡侗寨刺绣大赛、百名金融家走进凯里、中国民族工艺品产业发展(贵州)高峰论坛、巴拉河消夏旅游季、中国凯里甘囊香国际芦笙节等文化活动,成功打造了中国•凯里原生态民族文化旅游节、“金芦笙”中国民族器乐大赛、中国凯里银饰刺绣博览会等节会品牌等,由于打造的文化品牌都产生了较为广泛的影响力,向外界宣传推介了凯里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和丰富独特的旅游资源,展示了凯里民族文化的精髓和苗侗文化的独特魅力,有效地提高了凯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推动了旅游文化产业健康持续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群众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大大增强,为促进凯里民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奠定了基础。
如何更好地发挥节会在促进城市旅游文化发展中的作用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一是要丰富节会内涵。只有不断丰富节会内容,节会品牌才会有生命力、吸引力,才能达到影响力。以凯里为例,下一步,我市将进一步丰富已有的节会内容,不断探寻节会发展的新思路、新载体,努力创造文化产品。
二是要让群众成为节会的主体。人民群众是节会文化活动的主体,没有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即使搞得规模再大,花钱再多,出席领导的级别再高,请的名人再多,场面再热闹,也不能算是成功的节会。群众是文化传承、文化需求、文化消费、文化创造的主体,只有依靠群众、尊重传统,文化才有传承发展的基础。同样,群众也造就了市场,市场主体的多元化,才能让节会繁荣昌盛。目前,我市业已形成的几个节会品牌均成为游客流连、群众喜爱的文化旅游品牌,就连专业性较强的“金芦笙”中国民族器乐大赛,也逐渐成为了群众喜爱的、越来越多人参与的一项文化活动。 我们正在思考解决金芦笙‘接地气’的问题,强化‘金芦笙’更加近民、亲民,‘以乐惠民’的社会功能。
三是要整合各种要素资源。节会不仅是一个时间概念、空间概念,还是一个文化概念、产业概念。如何做出特色,使节会效益最大化,还需要进行资源整合。我做节会也有几年了,我的经验和看法是,首先,要利用节会这个平台,将本地的各种文化要素带动起来。其次,节会文化活动应该与旅游业等多种产业相结合。第三,节会要从一般的走马观花浅层次,向体验、探寻的深层次转变。要在吃、住、行、游、购、娱乐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深度开发,通过服务细节让人们感受到一个地方文化的厚重、民风的淳厚、民众的素质、城市的品位。
四是要重视全媒体、全方位传播。再好的文化,也需要好的宣传。过去我们只是重视传统媒体造势,现在,网络等新媒体出现之后,手机、微博、微信传播更快,效果更明显。这个各位媒体朋友都是行家,我在这里就不多讲了,总之我的感觉,只有把宣传做好了,好的文化、好的文化品牌才能走向全国,走向世界,才能发挥其应有的影响力。
三亚电视台记者问:
今后如何更进一步的推动凯里民族旅游文化?
卿尚东副市长答:
凯里拥有古朴浓郁的民族风情和独具特色的苗侗文化,全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3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0项,是一座原生态民族文化资源集聚且保存完好的“金山银矿”。如何更好地开采这座宝库,充分挖掘文化旅游资源,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实现文化和旅游的融合发展,是凯里发展旅游文化产业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下一步,我市将充分依托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和区位优势,立足自然风光、历史文化和民族风情等地方特色,坚持高起点、高标准,科学规划文化旅游产业,积极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和城市功能配套,充分利用已有文化品牌,创新文化产品,把凯里打造成为特色文化中心,专业会展中心,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基地,民族文化旅游基地,民族工艺品研发、生产、展示、交易基地,使凯里成为民族文化交流的窗口和平台。
三亚电视台记者问:
对本次获得旅游文化新锐人物奖发表感言?
卿尚东副市长答:
对于能够获得“中华旅游文化新锐人物”这一殊荣,我感到非常荣幸。在这里,我谨以个人的名义,感谢盛会组织方对我的抬爱以及长期以来对凯里的关心、关注。我也恳请各位朋友一如既往地关心、关注凯里的发展,并诚挚邀请各位朋友在闲暇之时,到凯里来走一走、看一看,感受凯里的青山绿水,感受凯里的民族风情,感受凯里人民的热情好客。我可以和大家说,到凯里,我们做的是深呼吸,看的是民族歌舞,喝的是矿泉水。谢谢大家。
记者采访浙江省开化县旅游局长汪圣王乐
三亚电视台记者问:
请汪局长揭开国家东部公园诱人的面纱?
汪局长答:
开化县地处浙江的西部,中国的东部,是华东地区的重要生态屏障。开化山青水秀,民风纯朴,区位独特,旅游资源丰富。近年来,开化县委、县政府审时度势,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竞争优势,以旅游引擎,把全县域作为景区化、公园化来打造,落实国家主体功能区战略,建设国家东部公园,促进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的融合发展。
开化有以钱江源为品牌标志并具有垄断性的生态资源,打造的是特色鲜明的生态旅游金名片山城。
开化是浙江人民的母亲河——钱塘江的源头,位于浙皖赣三省七县交界的浙江省西部, 是浙江的“西大门”。县域总面积2236平方公里,辖18个乡镇,449个行政村,总人口35万。
“山水灵秀境,诗画钱江源”是摄影家和画家对开化自然山水的真实描绘。开化旅游资源丰富,全县共有旅游资源单体273个,占衢州市旅游资源单体总数的17.38%,在衢州地区名列前茅。
钱江源国家森林公园,地处开化县北部,是钱塘江的源头,由莲花塘、大峡谷、卓马坑、莲花溪、水湖、枫楼等景区组成,总面积72.7平方公里,为省级风景名胜区。原全国人大委员长乔石同志为“钱江源”亲笔提名。景区真山真水相映,奇峰圣塘汇聚。这里有一脚踏三省的凌顶风光;这里有传说观音在此脚踩莲花升天的莲花峰圣景,这里有神龙峡谷的空灵世界,这里有枫流坑的迷离风情。
有诗云:“碧水淙淙入海流,钱江千里是源头。老林密树皆天趣,原始风光待客游。”
作为浙江人民母亲河的源头,也倍受省内外游客的亲睐和新闻媒体的关注。2007年,《都市快报》,推出上百个版面的“感恩开化人,反哺钱江源”系列新闻报道,在省内外形成空前反响,反哺钱江源达到高潮,一批又一批高校学子、自驾游团队、老年人来开化探源感恩。2008年,开化县和海宁市联手开展的“游钱江源头、观海宁大潮”活动,探索区域合作之路,反响强烈。“走近钱江源,体验母亲河”已成为探源之旅游品牌。
当然,作为大自然的母亲,和人类的母亲一样,有富裕,也有贫困,但她是自然的,真实的,始终是值得我们回报和感恩,希望大家能关注钱江源,呵护钱江源,体验钱江源。
开化有以根宫佛国5A景区为龙头的核心旅游产品,打造的是世界文化新遗产。
开化是中国根雕文化艺术之乡,尤其是民间工艺美术大师徐谷青先生创建的中国根雕博览园,博大恢宏,出神入化,成为很有视觉冲击力和市场振憾力的特质旅游产品。园内已建成:巨型五百罗汉馆、根艺美术精品陈列馆和枯树名木园等,集自然、文化、艺术为一体,气势非凡,超然卓绝,并被誉为“今天的精品,明天的文物,后天的遗产”。2013年9月,根宫佛国文化旅游区成功普升国家5A级旅游景区。随着根宫佛国的盛大开幕,根雕博览园神密的面纱,已经揭开。目前,围绕5A提升工程,用更多的智慧,去挖掘根艺文化的内涵,去提升佛教文化的品味,去丰富生态文化内容,使之真正成为世界一绝,千古称奇的旅游产品。
此外,还有古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分布着典型原始次森林,是生物繁衍栖息的理想场所和生物物种的天然基因库,目前,这里已成为了中科院森林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长期监测样地,每年都有大批的科研院校和大中小学生前去作科普考察旅游。古田山景色秀丽,古木参天,有大小瀑布十余处。不仅景美,而且名胜古迹也很多,留传着许多动人的传说。辖区内有千年古寺---古田庙, 有“宋代古佛”和“宋朝窑址”;有相传朱元璋亲手栽的种的“元杉”,有“被称为“浙江树王” 的吴越古樟;还有“世外桃源”之称的宋坑等处,都具有传奇色彩。古田山是理想的科考避暑之处。
开化有以旅游金三角之称的独特区域优势,打造的是浙江旅游西进的“桥头堡”。
开化位于浙皖赣三省七县交界,区域位置独特,北临黄山112公里、东邻千岛湖100公里、西依三清山95公里、婺源95公里,南接衢州85公里,是浙皖赣旅游的“金三角”,具备了旅游的近程优势。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开化县与杭州、上海等“长三角”中心城市的联系更加紧密,我们将着力打造长三角的后花园。目前,一个投资十亿元的集高星酒店、精品商场、风情街、旅游集散、培训咨询服务等为一体的南湖旅游综合体将建成使用,打破造的是浙皖赣边际旅游集散服务中心和浙江旅游西进的“桥头堡”。
开化有绿色、红色、古色相交融的文化内涵,打造的是极具乡土风情的田园美景。
开化建县于北宋太平兴国六年(公元981年),至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开化是革命老区县,红色文化在省内外具有独特的地位,曾是浙西红色中心区、新四军的集结组编地,中共浙皖特委旧址被命名为全省党员教育培训基地和省国防教育基地,中共闽浙赣省委旧址被命名为浙江省青少年红色之旅经典景区。
绿色是开化的本色,全县森林覆盖率达80.4%,山清水秀、风光旖旎、生物种类繁多,素有“中国的亚马逊雨林”之称。空气质量常年以优为主,负氧离子含量高,被誉为“天然氧吧”;水质清纯,地表水总体水质保持在Ⅰ、Ⅱ类水平,出境断面水质优于省定标准。素有“浙西林海”、“绿色明珠”等美誉,是华东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是国家级生态县和生态文明示范县。
开化县盛产茶叶、食用菌、高山蔬菜、清水鱼、山茶油等农特产品,各类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80余个,有机、绿色及无公害产品种植面积的比重达69%,是浙江省重要的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开化龙顶是中绿茶的娇娇者,有浙江钱塘江一江有“两龙”,上游有龙井,下有龙顶之美誉。
开化县是浙江省十大文化名城之一,全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拥有根雕、龙顶茶制作工艺、霞山古民居营建技艺等11项省级非遗保护代表名录,名列全省前茅,其中,开化香火草龙还通过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公示。
红色绿色古色交融,大大丰富了开化的旅游内涵,目前,围绕生态家园建设,正加快推进乡村旅游精品线,如长虹、何田和华埠的“红色之旅”;钱江源、古田山的森林之旅;苏庄、张湾、长虹等乡镇的民俗风情之旅。以及采摘农业观光等旅游项目,正成为开化多点、多彩的特色旅游产品。
独特的地域环境、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深远的历史积淀,使开化的文化内涵具有了鲜明的地方特色。尤其是饮食文化很丰富,开化十大名菜,在衢州各地享有盛名。随着乡村旅游的兴起,全县已发展各种特色“农家乐”经营户近200家,最具特色的开化清水鱼和品味年猪饭等,乡村游,吸引众多的城市居民。美食在开化,旅游在周边,已成为开化乡村休闲旅游的新热点。
开化,建设国部家东部公园,正象一位美丽的村姑,诱人的面纱刚刚揭开。
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小金县旅游局副局长游翠接爱采访
三亚电视台记者问:
小金县作为热点旅游胜地,主要的特色是什么?
游副局长答:
小金县原名叫懋功县,位于四川省西北部,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南段,幅员面积5571平方公里,境内主要有生态旅游、红色文化、民俗风情和历史文化四大旅游资源。
作为热点旅游胜地小金主要有以下9大特点:
1、以四姑娘山景区为代表生态旅游资源,目前拥有国家自然保护区、国家风景名胜区、国家地质公园、世界遗产地、国家AAAA级景区五项桂冠,知名度享誉海内外。是中国最大的户外运动基地。素有“东方圣山 户外天堂”之称。
2、四姑娘山是全川第二高的雪山,被称为“蜀山皇后”和“东方的阿尔卑斯山”。
3、小金区位优势具有2个“最”:是距离中心城市路途最近、到达时间最短的雪山型自然生态景区。(离中心城市只有267公里,2015年巴郎山隧道打通后,仅需2.5——3小时可到达。)
4、小金结斯冰川具有4个“最”:距离中心城市最近、海拔最低(只有3000—4500米)、年纪最轻、最易触摸的现代冰斗冰川。
5、小金地处北纬30度,属典型的高山峡谷地貌,四姑娘山周围大小山峰纵横交错,90个高山湖泊各展英姿,高山草甸、峡谷溪流、沙滩、牧场、湿地、漫山野花、珍稀野生动植物等景观沿着高山峡谷两岸分布,形成“一沟一景”的旅游资源分布特点。
6、小金气候具有“一年四季游,一天游四季”、“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的特点,让人在最短的旅途中领略高原山地多样化的自然景观。
7、红色旅游资源3个4:
“四座山”:红军长征过雪山草地翻越的第一座大雪山——夹金山、第二座大雪山梦笔山,还有巴郎山、虹桥山。
“四座桥”:红一、四方面军会师的达维会师桥,与国民党战斗过的猛固桥、马鞍桥、三关桥。
“四个遗址”:红军长征“决策北上,扭转乾坤”的两河口会议遗址,达维喇嘛寺遗址、 小金天主教堂同乐会址、抚边粮台遗址
8、小金嘉绒藏族民风原始、古朴、神秘,是旅游者嘉绒风情文化的聚集体验区。
9、小金明媚的阳光,清新的空气,远离城市的雾霾,恬静的村庄没了城市的喧嚣,养身、休闲度假的惬意让人留念忘返。
因这9大特点,被旅游爱好者赞为“探险家的圣地,登山者的天堂,自驾者的热土,徒步人的向往,摄影家的乐园,低碳人的净土”。
三亚电视台记者问:
小金旅游目前接待情况怎么样?省外游客来旅游该如何进入?
游副局长答:
全县共有乡村旅游示范乡镇4个,乡村旅游示范村7个,精品旅游村寨6个,8个魅力乡镇,128个幸福美丽家园,现全县共有接待户192户,2729个房间,5457个床位,有四星级宾馆1家,其他高品质宾馆饭店18家,民居旅游接待户174户,其中乡村酒店75户,农家乐99户,有星级农家乐乡村酒店共18户,其中农家乐10户,一星级4户,二星级4户,三星级2户;乡村酒店8户,二星级2户,三星级5户,四星级1户。乡村酒店和农家乐成为我县住宿接待的主力军,其特色化、个性化突出,能满足不同需求的游客需要,为休闲度假旅游者和自驾游客所青睐。
省外游客进入小金可通过乘飞机、火车到达成都,在成都茶店子车站乘汽车到达小金,主要线路有:
小金旅游目的地线路:成都—卧龙—小金—成都;
川西旅游大环线:成都—雅安—小金—丹巴—康定—雅安—成都;
川西旅游小环线: 成都—汶川—理县—马尔康—小金—成都;
红色精品旅游线路:成都—雅安—小金—马尔康——红原——若尔盖—成都;
三亚电视台记者问:
小金旅游未来发展的目标是什么?
游副局长答:
充分利用县内特色优势旅游资源,以旅游规划为导向,以A级景区创建、旅游标准化建设、旅游项目建设实施为抓手,按照以点带面辐射全县的旅游发展思路,在2025年以前:打造“中国最大的户外运动基地”、“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全国生态旅游示范县”、“全国民族地区低碳旅游示范县”、“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山西省长治县振兴新区管委会王锐军副主任接受记者采访:
三亚电视台记者问:
乡村旅游要走特色发展之路,请问咱们长治县振兴景区有什么特色?
王副主任答:
我们振兴景区位于山西省长治县振兴新区境内,地处太行山脉西麓、上党盆地南缘,所背倚的老雄山高峻挺拔,山峦重叠,还有广为称奇的雄山八景,分别是石公婆、酒子窝、卧龙松、乌龟岩、裁云剪、夫妻石、龙井及马刨泉,周边有祈福圣地天下都城隍景区、五凤楼景区、太行山大峡谷、王莽岭景区、皇城相府等。我们景区新农村民居以欧式别墅为主,整齐划一,设计新颖。远观振兴,碧瓦红墙、绿树掩映,宛若画中。景观文化别具特色。我们不仅拥有振兴艺术馆、槐荫寺、振兴休闲山庄等富有古典韵味的特色建筑,而且有孝廉文化公园、全国村志收藏馆等。更具特色的是红色文化,有红色文化广场、红色记忆收藏馆,家家户户都悬挂毛主席像和诗词,人人耳熟能详背诵讲述,学校开设了红色教育课程。同时还引进先进的现代农业设施的农业示范园,集花卉、育苗、蔬菜、餐饮为一体,是当地远近闻名的现代农业示范基地。这种自然景观与现代农业相结合而形成的集休闲、娱乐、采摘、度假于一体的乡村旅游度假体验活动,让人流连忘返。我们景区振兴村还是“中国特色村”、“中国幸福村”、“全国名村300佳”
三亚电视台记者问:
乡村休闲度假旅游产业,是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而兴起的新型产业,很多新农村在发展中存在旅游基础设施配套不够完善的问题,请问咱们振兴新区目前的旅游服务配套设施是个什么状况?
王副主任答:
振兴新区目前将商业、居住、文娱、游憩等公共服务设施合并在一起,区内商场、超市、宾馆、学校、卫生院一应俱全,塑造出功能齐全,交通便利,生态优美且有文化内涵的公共空间。振兴休闲山庄拥有高档套房20多个,多个音乐茶座、多功能厅。聚兴苑大酒店拥有高档包间10个、大型宴会厅一个、床位100多个。振兴会堂内设置1300多个座位的演艺厅一个、声光电展览厅一个。大型生态餐厅采用钢结构加玻璃钢瓦的超高空间,视野开阔,冬暖夏凉,室内小桥流水,亭台楼阁,花鸟争鸣,鱼虫嬉戏,可容纳300人就餐娱乐。同时还有旅游商业一条街,是游客吃、住、行、游、娱、购的好去处!2011年还获得了全国休闲度假区的称号。截止目前,振兴新区已接待各类旅游团体70多个、游客5万多人次。
三亚电视台记者问:
您能谈谈振兴乡村旅游未来的发展吗?
王副主任答:
我们首先要继续完善乡村旅游度假的配套建设,完成旅游项目的建设,比如我们要建设华北最大的欢乐谷,以大型游娱项目和乡村休闲采摘相结合,并更好的突出我们红色文化旅游的特色,进一步促进当地旅游产业的发展。我们在加大农村休闲旅游宣传的同时,要采用多种方式充分利用生态资源与特色文化资源,打造民俗文化与现代休闲度假并行,生态环境优美与特色文化相融的宜居休闲度假胜地。以文化和生态农业旅游项目为载体,包含旅游及商务接待、民俗文化交流体验、现代农业观光休闲、避暑养生度假、幸福新农村游览、生态低碳住宅等大型文化旅游项目,形成自然环境与现代文明相结合的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和文化旅游产业新区。
四川省双流县黄龙溪古镇景区管理局:管理科科长祝渊接受记者采访:
三亚电视台记者问:
黄龙溪古镇在本次评选活动中荣获“中国最具特色文化旅游古镇”,请介绍一下黄龙溪古镇在文化上有哪些主要特色和亮点?
祝科长答:
A:黄龙溪古称赤水,据《水经注》载:“武阳有赤水其下注江。建安二十四年,有黄龙见此水,九日方去。”黄龙溪因此而得名。
黄龙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先秦时代。到开明王朝晚期,黄龙溪成为古蜀王国最后的军事据点。这里也是三国时期蜀汉政权的圣迹之地,诸葛亮以“黄龙见水”为吉兆拥戴刘备称帝,从此形成三分天下的局面。
黄龙溪因水得名,因水而兴,水道交通便利,清代的时候已然成为出成都顺流而下的第一个水运大码头,五帮聚集,市场繁荣,水文化和码头文化兴起。
至今,黄龙溪古镇仍完整保留着完好的明清建筑76座,大院三座,在古镇核心区的正街上,还留存着“一街三寺庙,三县一衙门”的格局,这在全国都实属罕见。
概括起来,黄龙溪古镇共有十大文化,其分别为:龙文化、水文化、茶文化、三国文化、码头文化、饮食文化、影视文化、楹联文化、农耕文化和宗教文化等。
近年来,黄龙溪古镇在发展的过程中主推“龙文化”,与古镇名字相契合,同时通过传说中的“龙”来构建黄龙溪的风骨与魅力。先后成功打造“黄龙见水•溪通古蜀”和“上河衢田园水村”,蕴含“龙脉”理念在建筑格局之中,使得整个古镇街道“像龙形”。同时,黄龙溪古镇还拥有被成功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烧火龙”,在全国旅游界久负盛名。
凭借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底蕴,黄龙溪古镇先后被评为“中国民间艺术(火龙)之乡”、“中国环境优美小城镇”、“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旅游示范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AAAA国家级旅游景区”,2005年被列入成都市旅游发展重点镇,2011年凭借悠久的水文化成功入选“成都新十景”。
三亚电视台记者问:
请简要谈谈黄龙溪古镇下一步的发展计划或规划?
祝科长答:
A:根据成都天府新区旅游发展重点区域“一区一廊一组团”的规划,黄龙溪古镇处于“一组团”即黄龙溪组团的核心区域。随着景区游客接待量的不断攀升,为了满足日渐增多的游客空间需求,合理充分保护和合理布局旅游资源,拓宽旅游半径,改变目前黄龙溪业态特色单一,难以让游客停留过夜的现状,黄龙溪古镇成功打造景区二期工程“上河衢田园水村”,形成与一期”黄龙见水“景观街区有机融合的古镇核心区外环状休闲旅游带”。接下来,我们将会把工作中心放在上河衢田园水村的营销与招商上,同时对古街区内的坊清街、黄龙新街、杨家大院、唐家大院构成的内环状休闲旅游带实施保护性修复改造。在延续一期文化内涵的基础上,以“水”为载体设计项目,突出“因水而兴”的休闲业态,吸引更多游客“既来之则安之”,留下来细细品味“夜黄龙”的灯火阑珊和人约黄昏后的月夜情怀。结合黄龙溪千年传承的龙文化、三国文化、商贸文化、古蜀文化、民俗文化等于建筑景观中巧妙布局,相得益彰。形成 “外形与灵魂”的完美结合。以“水景”布局业态,以业态丰富“水景”,构建伴水而栖的水村风情。所有景观环境不是单纯的造景而造景,而是服务于休闲商业业态的布局和繁荣兴盛,即重点着力于泊水酒吧、休闲会所、特色餐饮、地方小吃、星级住宿等“美酒、美食、美人、美景”休闲业态的繁荣,营造灯火阑珊处歌舞几时休的“夜黄龙”晚间笙歌娱乐氛围,让游客“醉”在黄龙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