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小黄金周刚刚过去,由于只有三天假期,并且高速有免费通行的政策,周边游、短途游成了不少人的选择。
笔者不能免俗的也在省城周边转了一圈,晋祠、蒙山等旅游景点的停车场早上8时左右就停满了车辆,景区里放眼望去都是攒动的人头,周边的道路也有小小的拥堵。而备受孩子们喜欢的山西科技馆的门前更是排着长长的大队,再看看馆里人满为患,只得在孩子不情不愿的嘟哝声里悻悻而归。
出游人多、景区涨价、道路拥堵,一到假期就成为人们“吐槽”的焦点,但是国人的出行热情依然高涨。
近日一家旅游网站调查显示,有52%的网友表示有出游计划。这说明旅游度假已经成为市民在节假日期间一项主要的娱乐休闲活动。担心人多拥挤和假期短时间不够是两大主要因素,分别有54%和32%的游客选择。而“节日出游价格太贵”“没钱出游”的选择率最低,分别是7%和6%。报告显示,旅游者的现状是“不差钱缺时间”,六成游客表示“五一”出游要拼假。另外,恢复7天长假成为出游者的主要诉求,获得超过八成网友支持。甚至有人为了多享受几天假期开始求购医院病假条。
长假该不该保留?我们到底应该怎样放假?还真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在如今这样一个多元化的时代里,可以说几乎不可能有任何一种放假安排让公众都满意。现有的调休放假模式,源于当初刺激国民消费、挖掘经济新增长点,所采取的集中放假方案。此举虽然满足了民众放长假旅游、刺激国内消费的愿望,却也埋下集中放假、调休挪假造成的弊端,而且,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其负面效应愈发明显,民众的放假观念,已经不再只是单纯追求放假,而是更希望有悠闲自在的假期。可见,改变集中调休放假模式已势在必行,仅仅依靠“朝三暮四” 的小调整,不能触及根本问题,亦难获得民众认同。不如,放假安排也来个“私人定制”。
其实,假期“私人定制”,一方面表现在放假安排上尊重每个人的表达权;另一方面还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制度善意,让公民的休息权、休闲权真正的实至名归。
由国务院发布的《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年)》就提出加强带薪年休假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特别提出在放假时间总量不变的情况下,高等学校可结合实际调整寒、暑假时间,地方政府可以探索安排中小学放春假或秋假;强调鼓励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引导职工灵活安排全年休假时间。
中国自古有云,“文武之道,一张一弛。”休息休假权的落地,既是人作为生产要素的调整,也是公民意义上权益与福利的彰显。一张放假表不能包打天下,这就要求相关部门既要从宏观上做好调控,又要在微观管理上放权,允许各地区、各部门、各行业,根据自身的特点,有的放矢地放假调休,让每个人根据自己的工作、学习时间表安排好自己的假期,希望这个美好的愿望离我们不会太远。
|